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Share To Plurk
2024-03-20
根據統計,台灣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,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%,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世界第三,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一;然而,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卻不自知。因為腎臟並沒有痛覺神經分布,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且難以察覺,導致病人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,最終進入洗腎的階段,不但降低了生活品質且也需承擔龐大的醫療負擔。

雖然腎臟是沈默的器官,初期的慢性腎病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,但是其實還是有許多徵兆可以判斷,並且透過日常飲食控制等方式減少腎臟功能衰退的速度,以下將一一為您公開!


腎功能衰退五大前兆: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

除了定期的健康檢查以外,慢性腎臟病五字訣: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」是幫助簡單自我檢測是否有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,依序分別是泡泡尿、水腫、高血壓、貧血、疲倦;當發現有這些症狀出現時,就是身體在向我們示警腎臟出了問題,來簡單自我檢測是否有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。


 ● 泡—泡泡尿:
當腎臟的過濾功能出了問題,蛋白質就會流失到尿裡,導致我們尿尿完會看到馬桶有很多泡泡。和因為尿的流速比較快而產生的物理性泡泡不一樣,蛋白尿的這些泡泡顆粒較大且不易化開,約2-3分鐘都不會消失的


 ● 水—水腫
腎臟的主要功能是製造尿液,因此當腎功能出現問題時就會影響水分的排出,導致水腫的現象產生。若身體出現全身性水腫、或是兩側對稱性水腫,用手指按壓造成的凹陷會無法立刻彈回;另外,若同時出現平常戴的戒指尺寸不合或鞋子穿不下等情形,建議進一步做檢查判斷。


  高—高血壓
腎臟有一個功能是幫人體調節血壓,當腎臟出現問題時,排不出體外去的水分以及鈉離子就會滯留在體內,除了造成水腫的現象以外,也同時會造成血管壓力增加,使得血壓升高;因此,血壓高亦有可能是腎病徵兆


● 貧—貧血
雖然平常大多時間我們都不會將貧血跟腎臟病聯想在一起,但其實腎臟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,而紅血球生成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,產生紅血球,因此若腎臟功能受到影響,紅血球生成素分泌就會不足,導致貧血的狀況發生


● 倦—疲倦:
腎臟還有一個功能是排除體內毒素,而當腎功能有問題時,毒素就無法正常排出體內,長時間下來累積在身體裡面就容易會覺得疲倦、倦怠

proimages/shinanhealth/20240320慢性腎臟病/4月好物推薦-慢性腎臟病控制不好,嚴重恐致腎衰竭-03.jpg

慢性腎臟病是什麼? 慢性腎臟病五大分期

醫學定義中,當腎臟因長期的發炎或慢性疾病(例如糖尿病、高血壓)等影響,受損超過三個月,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,就稱之為慢性腎臟病


透過抽血檢驗數值得到血液中的肌酸酐(Creatinine),綜合考量到患者之年齡、性別等因子,可以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計算eGFR(腎絲球過濾率),以此作為用來篩檢早期腎損傷幫助診斷慢性腎臟疾病(CKD)的指標,並依據數值劃分慢性腎病的五大分期

● 慢性腎病第一期:腎功能正常但併有蛋白尿、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;腎絲球濾過率eGFR 90~100
● 慢性腎病第二期:輕度慢性腎衰竭,併有蛋白尿、血尿等;腎絲球濾過率eGFR 60~89

此這兩階段的患者,其腎臟功能仍有正常人的60%以上,臨床症狀較少出現,但可經由尿液或血液檢查得知有血尿、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。
此兩期的的治療重點在於控制血糖、控制血壓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維持良好生活作息(不抽菸、不酗酒、不熬夜),大多能穩住腎臟功能的繼續惡化,並且建議每半年做一次腎功能檢查。



● 慢性腎病第三期:中度慢性腎衰竭,腎絲球濾過率eGFR 30~59
● 慢性腎病第四期:重度慢性腎衰竭;腎絲球濾過率eGFR 15~29

一旦腎臟功能下降至第三、第四期就是已經開始出現明顯腎衰竭的情形,腎臟功能僅剩正常人的15%~59%,此時期就需要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,且須注意嚴格控制體重,並控制鹽分的攝取、減少攝取高磷食物,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。



● 慢性腎病第五期:末期腎臟病變;腎絲球濾過率eGFR<15
此階段的患者腎臟功能已漸漸無排除體內的代謝廢物以及水分,成洗腎跟沒洗腎兩種病人。沒洗腎的需每個月門診追蹤,糾正惡化因子,惡化情況可能包括慢性病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水腫問題,以及電解質不平衡等等;而若是尿毒指數過高,或有尿毒症狀呈現,就會需要介入洗腎的治療。

proimages/shinanhealth/20240320慢性腎臟病/4月好物推薦-慢性腎臟病控制不好,嚴重恐致腎衰竭-04.jpg

慢性腎臟病十大高危險群

腎臟是代謝人體身體廢物的重要器官,因此慢性腎臟病可以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下游,許多腎功能下降的患者是因其上游疾病(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)沒有積極控制與治療,導致造成腎臟損傷,並最終惡化至洗腎階段。根據國健署「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」資料指出,慢性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群包括:


1. 糖尿病患者:血糖長期處於過高的狀況,就會造成血管病變,進而影響到腎臟血流量及腎功能。

2. 高血壓患者:
長期血壓控制不好會影響腎臟血管及腎絲球硬化。

3. 心血管疾病患者:
心臟衰竭容易導致腎功能惡化。

4. 蛋白尿患者:
蛋白尿的出現就已屬於慢性腎臟病,且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。

5. 痛風患者:
血液尿酸濃度過高時,尿酸會堆積於腎組織影響腎功能。

6. 65歲以上老年人:
隨著年紀的增長,人體的器官也會隨之漸漸衰老,因此易合併腎功能退化。

7. 長期服用藥物患者

8. 有腎臟病家族史:
慢性腎臟病跟遺傳有關連,因此家族中有多囊性腎病變、遺傳性腎炎及透析患者,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會比較高,建議需要特別留意。

9. 抽菸者
:抽菸會刺激交感神經,升高血壓造成腎臟負擔而影響腎功能。

10 代謝症候群的病人:
(男生腰圍大於90公分、女生腰圍大於80公分)
肥胖會引起許多代謝性疾病,像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,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進一步引起慢性腎臟病。

proimages/shinanhealth/20240320慢性腎臟病/4月好物推薦-慢性腎臟病控制不好,嚴重恐致腎衰竭-05.jpg


慢性腎臟病飲食控制

1. 降低鹽分及糖類攝取量
腎臟對血壓與血糖相當敏感,血壓過高或血糖過高會導致腎臟衰竭的進程會加快,因此,有血壓或是血糖問題者,除了要積極監測血壓及血糖外,也需要力求飲食清淡,如購買新鮮食材自己烹煮,並且減少鹽分、調味料、含糖精緻食物的攝取

2. 足夠蛋白質 但不能過量
蛋白質所產生的含氮廢棄物都是由腎臟排除,因此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反而會導致腎臟的負擔,加速腎衰竭。根據腎臟醫學指引,慢性腎臟病第三期開始,即建議執行低蛋白飲食,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可控制在每公斤體重約0.6克~0.8克,其中最好一半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,如黃、黑豆製品(豆腐、豆干、豆漿、毛豆等)、動物性肉類,以及奶類、蛋類等,並且減少攝取低生理價值蛋白質食物,如麵筋、麵腸、烤麩等。


3.注意磷攝取 避免乳製品
腎衰竭的病人,因為腎臟過濾能力下降,吃進高磷的食物,可能會堆積在血中,造成高血磷症,出現皮膚搔癢、肌肉無力、骨痛及關節疼痛等問題。日常飲食中主要磷自於乳製品、肉類;尤其乳製品,不僅磷含量高,吸收率也非常高,因此,慢性腎衰竭病人應避免攝食牛奶以及各種由奶類製成的加工品。

4.防血鉀過高 蔬菜燙再炒
鉀離子在體內負責調節細胞內滲透壓、體內酸鹼平衡、幫助神經傳導、肌肉收縮及細胞代謝,因此慢性腎臟病病患因其腎無法正常代謝及排出鉀離子,血液裡的鉀離子就容易過高,導致出現噁心、肌肉無力、手腳麻木、腹瀉、心律不整等症狀。日常中的健康高纖食物,包括全穀物、堅果、青菜、及水果等,通常含較多鉀離子,因此建議蔬菜可以先汆燙後,濾掉水分再炒過以去除鉀離子;而因大部分的鉀會流失到湯裡,所以也不建議喝湯或用菜湯、肉汁拌飯